在玉环海岛,一幅“景秀、业兴、人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托起了玉环百姓的发展致富梦。玉环市税务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精准滴灌减税降费政策,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助力海岛做好“农”字文章,助海岛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税惠加码做“引”,创新农机展新风采
锻造车间,烧红的铁块被迅速压铸成形;精加工车间,工人们穿梭在车床中间,机械臂一上一下地运转着;研发车间,精雕机调整运作……走进浙江柏思达齿轮股份有限公司,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呈现在眼前。
柏思达是一家农夫车、农机等配件的生产企业,近期订单源源不断,“现在车间20多台机床满负荷运转,每天能完成3-3.5万件齿轮的生产,日均产量创历史新高。”该公司财务负责人陈剑说。而这主要得益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据统计,2020年柏思达研发投入约778万元,耐冲击易散热型半轴齿轮的研发、高润滑分置式差速器行星齿轮等研发成果都使该公司订单增长明显。
如今,税收优惠红利在企业中充分彰显,“我们主要根据客户和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而这些投入不仅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还能促进销售增长,一举两得。”陈剑说。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研发成果的显现,今年1季度,企业实现销售额4800余万元,同比增长88%,企业在市场上的脚步也越走越稳。
乡村振兴,农机先行。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让柏思达决心趁热打铁。“今年我们打算再追加50万元的研发费用,”陈剑说,“按照去年的研发投入计算,研发费用可以多加计扣除200万元。”
“银税互动”夯“基”,盐碱地里变米粮仓
昔日盐碱滩,如今米粮仓。近日,在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玉环市城关农场的柯荣光正来到自家田间,仔细查看土壤、水质等情况,及时做好田间管理。
为响应政府号召,扩大粮食生产面积,2020年,柯荣光投入150万元改造1200亩漩门三期的盐碱地,种下了浙优18和甬优12两种“耐盐碱水稻”。经专家检测,该地块土壤目前的含盐量在5.8‰,远高于普通水田的含盐量,“盐碱地种植水稻的难度极高,我们联系宁波的种子公司,筛选出适合高盐份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品种,还有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海水稻品种也包含在内。”柯荣光介绍。
面对盐碱地含盐量高的种植困难,柯荣光在开荒后,引湖水冲淡土壤盐分,一边灌水一边排水“洗盐压碱”,去年亩产达700斤以上。“今年我们还进行了技术改良,从工程费到人工费,再加上种子等各种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柯荣光说,“多亏了‘税银贷’,我们凭借纳税信用向玉环农商银行贷到了低利率的500万元贷款。”柯荣光表示,有了资金支持,他非常有信心今年的产量会更好,“海水稻”一定丰收。
税收服务壮“骨”,乡村旅游翻新篇章
玉环,一座有着上百座江南特色的海岛小城,除了大鹿岛、鸡山岛声名在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坎门东沙渔村、龙溪镇山里村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和花涧堂、龙溪光阴故事等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点亮了当地全域旅游发展的星星之火。
针对乡村旅游经济分布零散、地处偏远等特点,玉环市税务局大力推进“发票邮寄、网络办税、辅导网格”模式,有效减轻纳税人办税成本。“花涧堂在山里村,非常偏远,税务局的优质服务让我们足不出户办理了所有涉税事项。”玉环花涧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秀君说。
近日,为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玉环市乡村旅游产业联合会应运而生,涵盖了近百家旅游、餐饮、民宿等企业。玉环市税务局打造“税鲜花开”服务品牌,带上“定制”的《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税收优惠政策》手册走进乡村旅游产业联合会,主动与会员单位“零距离”交流,宣传相关税收新政策、搭建沟通“桥梁”,为旅游行业互动、互促、互融发挥好税收优势、找准联合点。
二、数字化改革案例
开展“线上银税互动”,与合作银行实现数据共享,信用贷款申请由线下转为线上,今年一季度累计发放贷款558笔,贷款金额近3亿元,历年累计贷款金额32.63亿元。
三、信用工作特色亮点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信用修复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7号)文件明确了19种情节轻微或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纳税信用失信行为,及相应的修复条件,共包括15项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资料备案等事项和4项直接判D级情形。按照上级要求开展纳税信用修复,引导纳税人通过主动纠错的方式尽快修复自身信用,减少信用损失。通过作出信用承诺、完成信用整改等方式开展信用修复。
2、依托“税小旦”直播间开展直播课堂,讲解纳税信用评价基本常识、常见扣分指标和电子税务局操作等知识点,提升纳税人对自身纳税信用重视程度,引导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诚信纳税,助力玉环市信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