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路桥区治超工作大力推进数字化执法应用,通过创新处罚模式,以科技治超、分步推进为先导,信用惩戒、法院强制为基础,全省率先推进“科技+信用”超限运输治理模式,依托信用体系实施联合惩戒,由交通、法院、发改等部门联合,将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接受行政处罚的当事人列入失信名单,打通“最后一公里壁垒”,破解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处罚难、执行难,实现科技治超的闭环式管理。
自2018年底 “科技+信用”治超模式试行以来,路桥区共办结治超非现场执法案件552起,主动处罚率达85%以上,收缴罚款423.4万元,另有3起法院执行案件,超限80%以上严重超限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百吨王现象清零,非现场信用治超震慑力及成效逐步显现。
路桥区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完善,探索出一套以“四大亮点、五大举措、六大机制”为核心的全流程、单兵式、可复制、可推广并行之有效的非现场执法运行方式。路桥区在2019年9月被省交通运输厅列为非现场执法示范区建设(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区);2020年 6月省治堵治超工作领导小组文件推广“路桥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经验”;2020年8月路桥区聚焦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机制列入台州市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试点特色内容;2020年11月,以路桥为试点的台州市非现场信用治超工作被交通运输部安全委员会评为全国“平安交通”创新案例“优秀案例”。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深化行政处罚机制,推进无笔录定案制度化,有效破解“处罚难”
以往的非现场治超采取的是“来了,才处罚”的面对面处罚模式,存在主动处理少的“处罚难”弊端,而路桥解决方案为“来,处罚;不来,照样罚”。针对超限运输案件案情简单,违法事实清晰的特点,首倡推进“违超失信”零口供定案处罚,即对于车主接违法告知后,逾期不处理也未异议的违法失信超限行为,即使没有询问笔录,根据非现场技术监控记录资料,也可直接定案处罚。目前,该“违超失信”无笔录直接定案处罚工作经验被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公路条例》所吸纳写入条例中,路桥区的非现场执法文书也被省交通运输厅作为案卷范本予以修订编入《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案卷规范》。
(二)深化路警联动机制,推进监测精准化,有效破解“查获难”
一是信息共享,强化查询实时性。与当地交警建立车辆信息实时共享机制,设立查询专线,实现处罚对象精准化;二是处罚协作,强化对逃避检测行为打击。对跨道压线、走走停停等异常行驶车辆,由交通提交数据,交警予以扣分罚款,目前交警已对其中50起违章车辆予以扣分罚款,累计扣分81分。三是路非联动,强化执法精准化。目前,依托非现场大数据分析以及实时预警系统,路警联勤精准查获违法超限车辆118起,极大提升执法效率。
(三)深化政府主导、司法协助机制,推进失信联合惩戒常态化,有效破解“执行难”
一是由路桥区政府发文成立路桥区公路治超非现场执
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统筹指导协调相关工作;同时印发《路桥区深化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未来三年路桥区深化公路治超非现场的行动目标、工作机制和部门职责,探索构建路桥区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违法失信清单”管理机制。
(四)深化源头监管机制,推进源头企业监管智慧化,有效破解“源头监管难”
路桥交通与市重点源头管理单位大道物流中心合作开发了由地磅、道闸、识别相机、显示系统、语音系统和数据平台等组成的“智慧地磅道闸一体化门检系统”,将物流中心地磅称重数据和监控视频接入省治超监管平台,并实现与门禁抬杆系统互联。通过源头科技监管、园区治理以及业户自律三管齐下,加强货运源头出场货运车辆的管理,将超载超限车辆制止在萌芽状态。目前物流中心出场货车基本符合装载标准,车辆事故率也明显下降。
(五)深化阶梯式工作机制,推进十二步工作流程体
系化,有效破解 “整体推进难”
路桥区非现场治超全省率先开发失信联合惩戒软件模块,从入库数据到法院执行全流程实现系统化、智能化操作,制定出台十二步工作流程、十大员等一系列制度,从证据采审、异议复核、文书送达等全过程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机制规范。同时采取“先行先试,狠抓重点,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阶梯式工作法,采取先个别点位试点再全域施行;先重点整治超限率100%以上货车,再下降至超限率80%,乃至更低,分步分阶段扩大整治范围,确保非现场执法工作有序稳步推进。
三、结语
路桥交通将坚持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以全省非现场执法示范区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非现场信用治超,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公路治超“科技+信用”路桥模式,为台州市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贡献路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