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评级工作
发布时间: 2021-04-15 08:36 来源:信用中国(台州)

 

  今年以来,我区充分利用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果,探索完善“信用评级+银行贷款”新金融服务模式,打通政府部门、银行、第三方信用机构数据壁垒,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评级工作,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问题,为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这次给你评级AR9,授权200万元。”近日,在东城街道的苏帕模塑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胡会员接到了黄岩农商银行工作人员送上门的贷款额度,这对正在为筹措资金而犯愁的胡会员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公司最近几年一直都有扩大厂房、生产规模的想法,但由于资金短缺一直没能实现,这次的信用评级贷款对我们公司的帮助很大。”胡会员告诉记者,自己是外地来创业的,在黄岩没有固定资产,想贷款去了很多家银行都吃了闭门羹。

  家在外地,缺少抵押物,没有担保人,像这样不具备传统贷款资质的小微企业,在黄岩并不在少数。

  “我们对上万家的小微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小微企业由于存在经营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普遍缺少有效的抵押物或质押物,承担不了高额的担保费用等问题,所以造成他们贷款困难。”区市场监管局小微办主任朱丹说。

  我区共有小微企业21179家,为当好小微企业“娘家人”,让企业经营者能真正静下心来做大做强企业,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服务职能,为小微企业营造更加宽松优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断努力。

  “按照我们传统的信贷模式,并不完全具备授信的标准。”在和银行的对接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黄岩支行信贷调统股长金雄瑟如是说。由于各单位信息来源单一、信用共享机制不畅通及筛选、整合等问题,双方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不是我们不贷,而是我们有钱放不出去,主要原因是我们跟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我们的信息比较少。”黄岩农商银行行长郑菊明说。

  一方贷不到款,一方有钱不敢贷。面对这尴尬的局面,区政府及时出手,成立由区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黄岩支行牵头的工作专班,整合区金融、财政、税务、法院、乡镇街道等30多个单位资源,引入台州市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浙江省小微企业云平台、第三方企业信用评估平台等多个平台数据,结合黄岩本地小微企业特征,通过“数据量化+综合评分”,研发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生态的“AR小微信用评级模型”。

  “全面采集了政府的信息,企业经营的信息,以及线上线下的各种企业相关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通俗地理解就是利用数据对小微企业信用进行精准的画像,金融机构根据这个画像,对小微企业信贷更加有精准度,更加有指向性。”区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洪颂东说。

  工作专班还举办政企银多方对接会55场、街道企业推进会21场,完成全区11790家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的无贷户筛查比对,对796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融资需求摸底,进村入企走访调研1250多家。据了解,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模式将授评主体信用等级分为12级,标识为AR12到AR1,其中AR12表示授评主体的还贷能力是极强的,违约风险很低,AR1则是信用风险极最高的,企业评级破产。

  “每一家企业我们都要收集35大类,至少300多条信息,我们将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算法和系数进行综合评估以后得出的相应级别,”黄岩农商银行行长郑菊明告诉记者,该模式也是一个上下动态浮动的体系,比如说存在欠薪、逃税漏税、年检有重大不良信息等触及法律红线,那会被列入AR4以下,属于高风险。另一方面加分项不少,比如说像完成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之类,就会享受到越来越高的信用级别。”

  截至目前,我区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完成1231户AR信用贷款评级,发放贷款合同金额达7.77亿元,实际用信金额3.99亿元,

  “平台4.06亿条信息,就是我们‘敢贷’的有力数据支撑,今年底,我们将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000户、信用贷款金额20亿元,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8000万元左右,我们认为,这个评级模式把‘死数据’变为‘活信用’,使小微企业信用得到了最好的变现。”金雄瑟说。

  眼下,黄岩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评级工作已被列入全省试点,预计到2021年底,为新增小微企业融资100亿元,节约企业成本约4亿元。为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顽疾打开了新思路,同时为服务小微金改、优化营商环境,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黄岩样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