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兵,中共党员,台州市第九批援疆指挥部教学与教研组副组长。分别于2007年、2017年、2019年参与援疆教学,2020年入选兵团第九批省市援疆工作优秀个人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3月26日,台州市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援疆干部启程。4月25日,50名支教老师也将赶赴新疆。
“风呼啸而过,卷起一层层沙浪,10米外看不见人。戴上帽子,背风而走,但不到一分钟,嘴里就沙沙作响了。”虽然已于1月份返回台州,但郑文兵还一直关注着援疆动态,往日的场景历历在目。
三度援疆支教,横跨十三年,这段大漠育人的经历,郑文兵说,这是自我洗礼的人生课程。
温岭援疆第一“师”
“宝贝再见。”2007年3月8日,郑文兵摸了摸女儿熟睡的面庞,转身开启了自己的首次援疆之旅。
为了这个“援疆梦”,他等待了两年。2005年,身为温岭市敬业中学的英语老师,郑文兵首次申请,因身体原因遗憾未能成行。2006年省第五批援疆人才轮换接替人员选拔开始,他又去报了名。体检合格后,郑文兵成为温岭市第一位援疆教师,前往和田地区民丰县第二中学支教。
学校环境比想象中还要恶劣,他有些心疼当地的孩子。教学楼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平房,唯一的现代化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已经荒废,投影仪用了两次就因进沙太多坏掉了。办公室没有暖气,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的时候也只能靠锅炉取暖。
一个月后,还没完全适应新疆的环境,家里却传来了父亲突发脑溢血的消息,不做手术就意味着死亡,手术哪怕成功也有可能常年卧床。郑文兵连夜赶往机场。“夜很深,路上没有一辆车,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你回去吧,家里不用担心。”一边是父亲,一边是当地孩子的眼神,手术结束后,郑文兵的片刻迟疑,被妻子无条件的支持打消。除了对7岁女儿的教养,妻子同时担起了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
“新疆的风沙莫过于和田,和田的风沙莫过于民丰。”在飞机上,郑文兵就流了鼻血。民丰全年扬沙天气280天以上,强沙尘暴天气40天以上。在这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郑文兵待了一年半。
心怀对家人的亏欠,郑文兵更加努力教学,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有一份力就发一片光。2015年,父亲去世。2017年,他再次踏上了援疆之旅,任职第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的副校长;2019年,他又以普通汉语老师的身份到新疆教学。
学生们的“艾力老师”
“艾力老师是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十多年过去了,布威再乃普汉提到郑文兵,仍然心怀感激。
2007年,布威再乃普汉在济南大学上大二,家庭经济困难,为了供她上学,家里已经卖掉了100多只羊。可就算这样,还是欠下了学校一个学期的学费和两个学期的住宿费。无奈之下,父亲决定中断她的学业。
“在那么一个贫困的村子里,能考上大学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郑文兵不忍心。得知消息当晚,他把这个孩子的经历写在了自己的博客里,陆续为她筹集了13825元,让她得以继续学业。
如今,布威再乃普汉已经成为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的一名教师。这个改变孩子命运的故事,让双方都更加体会教育的作用,以及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
在这片大漠里,艾力老师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艾力”这个名字,既是维吾尔语中常见的名字,也取“爱你”的谐音,郑文兵是想表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之情,同时也便于学生记住。
只要有空,他就去学生家里家访,“现在新疆的学校建设得十分先进,但有些学生的生活依旧十分困难,每个月只有200元的生活费,常常在食堂打工抵餐。我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援疆期间,郑文兵先后组织了“我的微心愿”助学活动、“这个冬天不再冷”捐衣活动等,累计筹集资金60万元,为2000名学生捐物捐资。
如今,郑文兵身在台州,仍心系新疆的孩子们。4月8日,当他得知新疆一师职校组织党员教师为贫困孩子捐款时,便主动向当时自己所在的党支部转了500元。
近年来,郑文兵不断了解新疆的需求,致力于为两地牵桥搭线,输送了一批批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链条上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