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正在申报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要打造以全科网格为底座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12月23日,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台州地方标准《基层社会治理 全科网格管理规范》领衔起草人林喜军说。
2016年12月,借全省全科网格工作试点的东风,台州全省率先在路桥试点,随后在全市推开,短短几年时间,统筹构建起了“党建引领、全民参与,乡村联动、三治融合,全科网格、责任捆绑,源头管事、就地了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台州的全科网格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打响了品牌,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台州市委党校讲师、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成员杨富平认为,台州全科网格治理模式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升级版,其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地方经验。
全科网格推动了良治和善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重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省委十四届六次会议提出,要夯实基层基础、打通治理的“神经末梢”,把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出来,努力做到“大事一起干、好坏一起评、事事有人管”。
林喜军认为,台州的全科网格治理模式契合中央和省委要求,将原先的“七网八网”合并为“一张网”,通过做实网格、建强平台、责任捆绑等途径,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破解了“政府干,群众看;上面热,下面冷”的治理难题,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全科网格的服务管理工作具体由网格工作团队承担,按“3+X+Y”模式配备。其中,“3”为网格员、网格长(一般为村居主职干部)和网格指导员(驻村干部);“X”为网格业务指导员,即公安、消防、安监、环保等职能部门干部;“Y”为兼职网格员,如村里其他干部、乡贤等。
“这个机制里面,核心是本地化、半职业化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同时整合了政府力量,如乡镇(街道)驻村干部和职能部门干部,以及乡贤、志愿者等社会力量。”
林喜军说,在全科网格治理模式下,村(居)的自治力量得到了发挥,司法等职能部门的加入推动了法治建设,而乡贤等力量则发挥了德治教化作用,“三治融合由此实现。随着党建、文化、气象等内容相继纳入网格,整个社会治理工作得到了整体提升。”
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台州的全科网格治理模式与‘枫桥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依靠和发动群众,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效果。”杨富平说,“但全科网格体现了网格化、智能化、规范化的特征,在治理效能上更加精细、专业、高效,因此可以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升级版。”
他认为,专职网格员来自群众,具有“有热心有能力有精力、本地化专业化、群众认可度高”的特征,“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很明显,这样一来,他们完成“以人员管理为中心,以矛盾纠纷信息排查、公共安全隐患排查”这一职责任务就相当得心应手。“全科网格治理的关键秘诀,在于通过利益驱动型的群众参与方式,或者以半职业化的群众动员方式,组织调动一支相对可靠的社会群众力量,在一定程度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毛细血管’‘免疫系统’。”
责任捆绑,则倒逼了整个网格工作团队的责任落实。“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责任。”杨富平说,“责任捆绑让网格团队形成了空前的工作合力,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微治理’由此释放出大能量,进而实现了全科网格治理模式‘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初始目标和愿景。”
“问题导向”夯实全科网格“底座”
一发现问题,就及时加以解决——全科网格工作推进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夯实全科网格这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座”。
经过三年实践,台州全科网格治理模式渐入佳境,体现出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全科网格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吸收党员力量进网格、把优秀网格员培养为党员等方式,推动党的工作延伸到基层治理末梢。”林喜军说,“同时,要推动网格与综治中心的无缝对接,发挥综治中心在全科网格的智治支撑作用,从而实现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和协同化。”
杨富平认为,要让全科网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最佳效用,就要设法在全科网格治理模式中更多体现民生服务导向,要在目前的外部利益驱动型的群众参与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内在自发驱动型的群众参与模式。此外,要进一步厘清网格员的职责定位,让网格员绩效考核模式更加科学可行,并着力培植网格文化,提升网格人员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