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的台州,是“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的神奇热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40年来,台州各级党委政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台州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这座城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向我们讲述了民营经济萌发生根、开枝散叶、茁壮成长的历史轨迹。在这里,99.5%的企业是民营企业,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座代表性城市。11月30日,以“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新使命新担当”为主题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台州)论坛在台州市路桥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代表出席论坛开幕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作主题演讲时称台州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活样本”。
民营经济历来是台州最大优势、最亮特色、最重底牌。台州民营企业创造了台州92%的税收和77.5%的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数据分别高出全省36个百分点和12.5个百分点。40年来,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可谓波澜壮阔,从1978年到2001年,台州在全国率先推行股份合作制,民营经济高歌猛进,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从2002年到2007年,台州经济先发优势弱化,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在这一关键节点,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2002年12月21日到台州考察,高瞻远瞩地提出“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再创新辉煌”的历史课题。自此,台州开始了为期16年的艰难转型。从2008年到2015年,台州人民牢记嘱托,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稳住阵脚、保持定力,坚守实业、坚定转型,实现了凤凰涅槃,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2016年以来,台州经济强势复苏、焕发活力。民营企业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家族企业,走向现代企业;从自我积累的内生发展,走向海外并购裂变式发展;从小散弱和块状经济,走向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立足国内,到扬帆世界。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3家,境内上市企业数居全国地级市第4位;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2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63个,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第1的“隐形冠军”产品156个。
改革开放40年来,台州是如何促进民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呢?一个关键点是当地各级党委政府注重打通民企“三脉”。
一个人要身体健康,气脉、血脉、筋脉这“三脉”必须畅通,“三脉”齐通五脏才得以平衡相通,正所谓“气脉通,身轻松;血脉通,脏腑安;筋脉通,寿延年”。反之,如“三脉”壅阻不通,五脏便生克无序。这就是疾病的由来。企业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打通“气脉”“血脉”和“筋脉”。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地历届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民企“三脉” 的畅通。
通“气脉”:政府营造民营经济最优的发展环境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六个政策举措之一,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实际上要理顺民营企业的“气脉”。
中医理论所说的“人得气则生”,指的是人体内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是靠气的推动、激活作用而得以产生的,故称之为“气脉”。为使台州民企“气脉”的畅通,台州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尊重、支持民企,始终对民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构建了和谐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始终把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挡风遮雨、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初,台州人合股办起来的企业犹如春天的小草,草根经济在台州大地上蓬蓬勃勃地生发。只是“孩子”已经出生,没有取名字,也没有报“户口”。为此,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台州各级党委政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破除体制障碍,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1983年1月15日,温岭县工商局突破工商登记的禁区,首次为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核发了“社员联营集体”营业执照,这是全国首家有据可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成为中国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经济体制上重大突破的一个历史见证。1986年10月23日,黄岩县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成为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官方文件。这个政策性文件明确了股份合作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1986年12月,原台州地委、行署明确作出了“把兴办股份企业、个体企业、联户企业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给予政策优惠,放手发展”的决策,对股份合作企业“视同集体”,使台州成为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先行区,形成了“民营主导+政府推动”的“台州现象”。
近年来,台州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政策。这些政策,按照“非禁即入”原则,申明并实施“除国家明令禁止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进一步破解民资准入堵点,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有力激发民资活力。央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对台州将PPP模式引入杭绍台高铁建设进行了报道。杭绍台高铁成为全国首个民营控股的PPP高铁项目,创出了促进民间资本进入PPP项目的“台州经验”,载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通过有效破除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实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了公平竞争环境。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36.8%,增速居全省第一。
始于股份、善于创造、久于实体、成于担当,这就是台州民营经济的时代印记。
地域优势不如干部优势,政策优惠不如服务优质。畅通民企“气脉”,除了坚持平等发展、同等保护,引导民营经济有序参与市场竞争,破除体制障碍外,还表现为服务企业时间的提速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省定目标“最多100天”。台州倒排时间,疏通堵点,优化流程,并打出“前标准、中承诺、后监管”组合拳,实现“最多30天”审批目标;还实行企业办证“十一证合一”,企业年审只需一本证跑一个部门,从而营造了最优营商环境。
在40年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中,亲上加清、守望相助是台州政商关系的生动写照,党政干部对民企既做到有求必应,又做到无事不扰。正如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言:“台州既是民营企业的实验室,也是民营企业家的研究院。党的阳光雨露在这里得到了高水平发挥。”台州,是吉利汽车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中国民营经济梦开始的地方。
通“血脉”:小微金融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伙伴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的问题。如果说人“得气则生”,那么人“得血则长”。血液是人体各个器官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脏器、官窍、肌表无不依靠血液的滋润、濡养,才得以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对“民企”来说,其“血脉”就是流动资金。在台州,台州银行、泰隆银行、民泰银行等民营小微金融就是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银行,被称为“穷人银行”和“草根银行”,成了中小企业成长的伙伴,成为全国打造普惠金融服务的“台州样板”。
“小企业、大市场,小客户、大文章,小贷款、大道义。服务小微就是服务未来,这里能够体现我们的使命和价值。”在泰隆银行成立25周年之际,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钧如此说。可谓是发达的民营经济为台州金融创新发展提供了沃土,金融“活水”的浇灌又使得民营经济百花齐放.两者自然匹配、相得益彰、共赢发展。
近年来,台州深化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做强信保基金,优化金融服务,建设信用台州,不断擦亮“小微金融看台州”的招牌。同时,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风险防控,维护区域良好金融生态,使台州不良贷款率是全省最低的地区之一。
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台州出台“政府出资为主,银行捐资为辅”的方式,设立了大陆首个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信保资金已累计担保授信11589笔,担保授信金额153.85亿元,在担保余额58.96亿元,服务台州企业8043家,并且不附加收取额外费用,或增加第三方担保,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担保难、担保累、互保联保风险大”等问题。
不久前,台州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支持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的若干意见》,并采取了加大信贷支持、拓展融资渠道、聚焦主业发展等八大精准化帮扶举措。明确鼓励各地与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各类股债结合的投资基金。其中,台州市本级规模不低于50亿元,专项用于帮助经营状况、发展前景良好的上市公司缓解流动性问题及控股股东股票质押融资压力;推动设立融资担保基金,总规模不低于10亿元,为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提供相应的增信服务;建立市级层面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专项工作机制,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人体血液的运行是依靠气的推动作用才得以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为助推企业“血液”畅通,台州积极发挥驻企干部这个“气”的推动作用,建立市、县、乡各级干部联系服务制度,选派干部到重点企业挂职,对优质企业实行“一企一档”,配套完善各类惠企政策,有效破解企业资金、土地、用工等要素制约,让企业惠享“真金白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上半年全市减免企业税费近100亿元。
为更好帮助企业应对当前海外不确定因素、破解经营困难,时下台州领导干部带头实行“五问入企,五心服务 ”。“五问”即问需、问计、问难、问策、问效;“五心”即情感上要暖心、行动上要贴心、措施上要用心、体制机制上要顺心、政商关系要无私心。把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帮扶困难企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真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民营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通“筋脉”:民营企业强化内功增强创新的能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主持召开的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希望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要求民营企业家练好企业内功,特别是要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并期望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还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实际要求民企强化内功,使企业的“筋脉”收放自如,随时应对外部的压力和各种不确定因素。
“筋长一寸,寿增十年”。拉抻“筋脉”可增加身体的灵活性,保护关节,提高体质,舒缓心灵。民企的筋脉“拉抻”指企业内功的锤炼:注重转型升级,善于化危为机,能够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不仅把企业做强、做优,而且做长、做久。
当人们普遍认为缝纫机行业是“夕阳产业”时,台州杰克股份创始人阮福德却逆风飞扬,把危机变成商机,用16年时间完成从补鞋匠到跨国企业家的逆袭:2009年并购德国拓卡和奔马;2017年收购全球唯一专业生产衬衫自动化设备的意大利迈卡;前不久,收购意大利威比玛。在一次次干净利落的国际并购收购中,杰克股份从台州的一家小作坊蜕变为全球缝制机械行业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同时使被并购企业涅槃重生,扩大了全球营销与服务网络,连续8年全球销量第一,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 2018年9月28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了杰克缝纫机公司,对企业积极从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升级予以肯定,勉励台州企业要以技术进步塑造竞争新优势,以创新和品质升级打造行业“隐形冠军”。
疾风知劲草。改革开放以来,美国逐步成为台州最大是出口市场,出口收入已近台州经济收入“半壁江山”。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时,许多涉外民企沉着应对,努力化危为机,加大研发力度,做硬、做实自身产品,着力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寻求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到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以变应变、不断创新,练好内功。2018年9月,装载着2400件台州智能马桶盖的货轮抵达美国西海岸奥克兰港,首次进军美国市场,标志着中国自主智能马桶品牌在不管在什么暴风骤雨面前,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台州还加快对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引导台州企业及早谋划、抢占投资先机、布局“全球工厂”,已在白俄罗斯、阿联酋、孟加拉国等建设了不同类型的对外经贸合作园区。目前在外的台州商人达150万人,创新型、知识型的“商二代”稳健接力,民营经济生生不息,呈现了勃勃生机,使台州在新时代继续勇立潮头,续写新的辉煌。
新时代,如何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靠的是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力。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调配合下,我国的民营经济才能在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在积极推动创新中赢得竞争、不断成长。如果说打通民企“气脉”“血脉”需要政府的外力的作用,那么民企的“筋脉”的“拉抻”关键靠企业自己苦练内功:重于转型升级,善于沉着应变,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创新发展的驱动能力,以从容面对各种风险的考验,努力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实现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资源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科技密集型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中提出的落实六个方面政策举措和希望民营企业练好企业内功的要求,生动地体现了内外因作用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种内外因的关系,是政府有为和企业有力之间的良性互动。
信心来自实绩,实干增进信心。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系列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只要广大民营企业家抓住机遇,聚焦主业,深耕实业,我国民营经济一定会翻越融资“高山”、转型“火山”和市场“冰山”,迎来又一个生机勃勃的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