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呈:用一生守护信用
发布时间: 2018-10-18 09:58 来源:台州日报


若是闲来无事,陈达呈老人就会从床背上取下二胡。这时,一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从陋室飘出,那是老人最喜欢的革命传统歌曲之一。透过那激越而令人鼓舞的旋律,似乎可以触摸到老人坚忍不拔、信念坚定的脉搏。

今年84岁的老陈,是天台县传媒中心(广播电视台)的一名退休职工。一辈子的跌宕起伏,老陈已然看淡,这个有故事的老人早已将心扉尘封。人生多磨难,一路多坎坷,但他却坚守信义,贵诺千金。

重阳节前夕,记者找到他位于天台县赤城街道一小巷子里的家中,老人一再婉拒采访。经不住记者一再造访,他终于一吐为快。

“再忙也不能忘了忠诚”

为公——党指哪,冲向哪,不含糊

老陈出身贫农,解放后,未及初中毕业,他就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大熔炉里,老陈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因为性格忠厚、重信守义,部队首长和战友都很信任他。

老陈先是来到东海舰队训练团,接着来到海岸炮兵部队,不久又来到重庆、西安、江西、北京、河南等地。期间,多次受到嘉奖的老陈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他说:“服从命令是军人天职,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

那个时候,老陈的双脚一直在路上,一个地方基本呆不上两年,总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从不含糊,更不埋怨。在他的潜意识中,只有对职责的忠诚、责任与担当。

1966年,老陈由北京驻军调到中央办公厅联合接待室,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后勤保障工作。1967年,他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老人的卧室里,一张长一米的接见照片见证了那段珍贵历史。

1969年,老陈回到家乡,成为县广播站仅有的2名技术员中的一员。同期与他一起的不少战友,相继被提拔使用,而老陈仍是个“小兵”,有人担心他会有情绪。谁想他不当一回事,自己该干嘛还是干嘛,踏踏实实,保持本色。

开始的时候,全县只有1个转播站。当时交通落后,老陈外出建转播站,就靠两条腿,但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他。为将党的声音传到全县各个角落,他和同事一起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几年后,各个乡点都建起了转播站,广播进入了千家万户。他平淡地说:“我从小就担柴走40里路到城里卖,走习惯了,这点路、这点苦,实在是不算什么。”

后来单位配了公用自行车,老陈的工作效率就更高了。去天柱山区安装线路,他把车子骑到山下,然后步行上山,干好后再连夜赶回。每每工作起来,老陈就没有了时间概念。有一年大年三十,为了检修有线广播,老陈还在白鹤镇的万年山上踏雪巡线、排除故障。当地群众过意不去,在完工后,结群把他送出好几里地。1976年6月,老陈父亲去世,因他在山区无法联系,等赶回时,家里已准备出殡。

平日里,老陈肯钻研,通过不断摸索学习新技术,改进了广播的质量。当时兴起多路通讯技术,县里只拨了3000多元,他就自己动手,建起了一台音频发射机,通过电话线与广播电线合用,使部分边远山村响起了广播。

“再苦也不能丢了爱情”

为情——一生情,一辈子,从不悔

面对爱情、亲情,守信是优秀的品质。半个多世纪来,老陈无微不至地照顾病妻孙仿男,用不离不弃谱写了爱的赞歌。今年“七夕节”到来前,弥留之际的孙仿男老人对老陈说:“我还想活得久些,做人真好!”

1961年,回家探亲的老陈在县城遇到了孙仿男,孙是宁波人,当时天台属于宁波专区,她宁波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天台的文卫科。与穿军装的老陈偶遇后,双方顿生好感。次年,两人喜结连理。

有了孩子后,带娃的重任便落到了孙仿男的肩上。当时老陈在部队,家里的活搭不上手。每次回家探亲,孙仿男总是安慰丈夫不要担心,自己会把家里照顾好,同时鼓励丈夫在部队好好工作,干出成绩。

一边是工作忙,一边又要照顾两个孩子,而孙阿姨又是个外地人,压力之下,她的精神出了症状。未及老陈退伍,孙仿男被单位解雇,返回了宁波老家。

1969年,老陈从部队转业后,他第一时间赶到宁波,接回了病妻。在别人的不理解中,他默默承担起了照顾“无业”(1980年被恢复工籍)病妻的重任,这一照顾就是半个世纪。

个中的艰难,老陈从不后悔,更不曾在困难前退缩。他说得很平淡:“我们是自由恋爱,不管有多苦,我也不能把她一个人丢下。”

在家里,不会炒菜做饭的老陈逼自己当起了“煮夫”,他还学会了制作当地的糊拉汰、饺饼筒、扁食等地道小吃。老陈说:“逢年过节,这些小吃别人家有吃,我可不能让妻子孩子委屈了。”

当时,工作忙碌的老陈三天两头要下乡,为了不让妻子挨饿,他总要提前准备好食物。有时还会联系好同事,让大家一起帮忙照看。及至退休,老陈才松了口气,他说:“谁也不想早点老,但为了能把她照顾得好些,早点老我也心甘情愿!”

2015年,孙仿男得了中风,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每天换床单的工作成了对老陈的一大考验。他要先把百来斤体重的妻子抱到另一张床上,然后才可以换洗。这对一个年已八旬的老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从那时起,老陈每天做起了笔记,“食量大小”“药吃了有无反应”“大便是否正常”……都是他要记录的。上了年纪后,老陈担心自己健忘:“一本记完,这一本才开始记不久,但她已经走了。”手拿笔记簿,老陈眉头低垂,黯然神伤。

“再穷也不能抛了信用”

为义——重诚信,有硬气,不忘义

9月底,老陈就近来到农行自助银行,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照上面的一串数字输入卡号,然后放入4400元现金,完成了次月的还贷任务。每月5日是还款日,他从不延期,基本上都要提前一周左右。

到银行贷款是有年龄限制的,八旬老汉还贷,这极为鲜见。没人知道,老陈这是在替儿子在还贷,尽管儿子已先他而去,但他不愿让儿子留下失信的记录。

老陈的儿子原先在江苏经商,曾有过一番很好的生意。一次,托别人加工服装,却因加工厂耽搁了时间,导致货物滞销而蚀本。此后,他儿子又来到宁波做生意,起先做得不错,便贷了36万元扩大经营规模,不想业务出了偏差,经营难以为继,不堪打击之下于2013年撒手而去,留下了近30万元的债务。

白发人送黑发人,老陈遭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打击。其时,老伴身体不好,孙子、孙女还在读书,都需要他支撑,他用顽强的毅力与信念战胜了苦难。他说:“倒下很容易,但我不能倒下,我在,这个家就不会垮!”

儿子走了,留下的债务不能跟着“走”。在老陈看来,子债父偿,是老祖宗留下的老传统,属于做人的基本信用和道义,什么时候都不能变。

老陈找到银行,想补办儿子的银行卡或存折,但因其子相关证件都没有留下,无法补办。他只好根据熟人的提醒,从银行要来儿子的卡号,然后定期将款项打入卡号。

“他贷的是10年期,我知道情况后,在2014年12月接过来继续还,当时还欠廿八九万,每月要还4400元。再过5年,我就全部还清了。”现在,老陈每月有6090元的养老金,原本晚年的生活可以过得很悠闲,说起这突然的变故,老人紧闭双唇不让泪水流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